理念: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才会有责任感和进取心
政策:近20年来,芬兰高中推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
做法:芬兰学生自主选课,汽车驾驶、摄影、舞蹈进入课程
结果:芬兰教育质量排名稳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芬兰连续在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排名中高居榜首,引发世界各国的关注。前不久,浙江省教育考察团一行九人远赴北欧,探寻芬兰教育,特别是高中课程改革的成功秘诀。
课改理念 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芬兰人办事非常认真,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学校校长,都试图系统地向我们介绍芬兰教育。
对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作周期性调整,是包括芬兰在内的不少欧洲国家的传统。芬兰大约每十年对国家课程大纲进行一次修改。从1987年起,芬兰开始在全国多所普通高中进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实验。1994年,芬兰国家教育事务委员会颁布《高中教育课程大纲》,围绕让学生更自由地发挥特长的理念,对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大调整,确定在全国高中学校全面实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形成了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2004年颁布新的《高中教育课程大纲》,除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外,又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科学与技术在高中课程中的比重。
根据1994年和2004年的《高中教育课程大纲》,芬兰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学习领域、学科和学程三个层次。学习领域包括母语及文学、外语、数学、环境与自然科学、价值观与信仰、心理学、历史与社会、美学、体育与健康、职业教育与指导等10项;学科是具体的学习内容,例如芬兰语、瑞典语、萨米语、英语、法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宗教或伦理学、哲学等。学程是学科的细化,一门学科按内容与难度分为数量不等的若干学程,一个学程平均为38课时,每课时45分钟。
芬兰普通高中实行学段制。每一学年不是分成两个学期,而是分为5至6个学段。每个学段6至7周,其中最后一周为考试周。每个学段开设5至6个学程。按照“学段”和“学程”组织教学,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持续时间过长,并行课程开得太多,学生学习精力无法集中等问题。
为了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芬兰将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必修学程、专业学程和应用学程三类。芬兰政府规定,一名普通高中学生毕业时至少需要完成75个学程的学习,其中包括47至51个必修学程和10个专业学程,余下的学程学生可以选修专业学程,也可以选修应用学程。通常芬兰学生在高中期间都会修完80个以上学程,不少学生甚至修完100多个学程。
芬兰高中阶段的学业考试以学程为单元。学生每学完一个学程都要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进入该学科下一学程学习。如果某一学程考试没有通过,学生可以重新学习,直到重考通过。如果学生同一科目有两个学程没有通过考试,这个学生该科目的学习将被终止,但不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
芬兰设有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高中学习结业时,所有学生均须参加全国毕业考试。考试的目的是判定学生是否具备了高中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达到毕业水平。考试科目为“3+X”,“3”为母语、第二种官方语言、一门外语。“X”可选考数学或选考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内容的综合考试。如果一门考试没有通过,可补考两次。同时还可重考已通过的科目(语言除外),以获得更好的成绩。芬兰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因此学生的高中毕业考试成绩及附加的外语成绩是大学选录新生的重要参考。事实上,高校基本上以学生的高中毕业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不再自行组织考试。
经过20年的探索,芬兰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相当系统化,并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无论是官员、校长,还是教师、学生,都能完整地介绍高中课程改革。可以说,对高中课程改革,芬兰社会已经有了很高的认同。
学校设置 一切以学生为本
对于芬兰教育的进一步认识,我们是在一次次困惑和解惑中逐渐形成的。